排字工光辉时代成历史 印刷业数码世纪新面貌
澳门杂志
138期
  • 排字工光辉时代成历史 印刷业数码世纪新面貌

  • 排字工人于人字形字架前,按稿件检排铅字。

  • 将照片、图像制作成锌版,供排版使用。

  • 打版,在排成一个整版的铅字盘上铺上多层略湿的玉扣纸,以钢丝刷敲打,使铅字的凸凹显现在纸上成型(图右方),再在左方的压版机压实烘干成纸版。

  • 从熔炉提取准备浇在纸型上制作铅版的铅液

  • 半机械化的浇铅铸版

  • 车版,用机器修版,车去多余之处。

  • 人手修版,处理细微之处。图中半圆形的铅版修好后,将嵌在滚筒印刷机上。

  • 将用过的铅版翻熔,用作铸造铅字或铅版。

  • 铸字机。人手放入字模,自动注入铅液铸字。

  • 中文打字机(网络照片)

  • 字托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排字工光辉时代成历史 印刷业数码世纪新面貌
排字工光辉时代成历史 印刷业数码世纪新面貌

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排字一直是印刷业的重要一环,直至20世纪末。以笔者熟悉的新闻出版来说,一家报社可以没有印刷部门(请印刷厂代印),但小规模的报社也设有排字部(特别是每天出版的日晚报)。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排字部是联系采编与印刷之间的关键部门。

与排字工的渊源

幼年时,父亲曾带我到他工作的报社参观排字房。昏暗的房间里陈列一排排木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铅字。大概是中午过后,当天的排字工作还未正式开始,灯没有全亮,只见到一两个师傅,其中一位问我叫甚么名字,我回答后,他很快从字盘中检出三粒铅字,我觉得好玩,伸手接过来,只见黑黑的铅粒上隐约可见一些笔划,但是认不出是甚么(因为那是反刻的字)。我狐疑地望向师傅,他微笑着收回铅字,转到工作台,很快就把印上我名字的一张纸交给我。我似乎弄懂了,把纸折好放在口袋。这是我对报社排字房的第一印象。(印刷厂向客人送赠名字打印或铅字粒是常见之事。)

1962年,当我进入香港晶报社(已于1991年停刊)工作后,与排字房建立近三十年的紧密关系――非一般编辑与排字房的关系。初时,排字房有多名跟我年龄相近的排字学徒,一起同住报社宿舍、在饭堂吃饭、公余打乒乓球、下棋、郊游,彼此关系很好。闲暇时间,我会跑进排字房请教前辈放置铅字的规律,继而试着照稿子来排字,慢慢摸熟窍门和铅字位置,最后可以一面在脑海中「写稿」,一面在半小时内排出自己的副刊专栏文章内容,可算是一名半熟练排字工。

排字工人于人字形字架前,按稿件检排铅字。
排字工人于人字形字架前,按稿件检排铅字。

字粒摆放自有规律

同属活字印刷行业,专门印刷报刊或书籍的印前工作情况大致相同,但跟印刷小件者则有很大差异,本文仅谈谈往日报纸的印前工作。

排字房,行内简称为字房,负责的工作包括铸字、排字、排版、制版等。

活字印刷的灵魂是活字。宋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是逐粒雕刻出来的,到1450年前后,德国人开始使用铅合金浇铸活字,铅活字印刷技术后来传到中国。汉文活字的制作,要先在铅模上写字(字体要标准、工整),再进行刻凿,完成后制成铜字模,始能以机器铸造铅活字(下称「字粒」)出来。

字粒印刷面是方形,整体是长方立体,其中一侧特别铸上凹槽位,以便排字工触摸到,避免排版时字粒错向。

将照片、图像制作成锌版,供排版使用。
将照片、图像制作成锌版,供排版使用。

字粒铸成多种字体,报章常用字体有宋体(分老宋与新宋)、楷体、黑体(分粗黑与幼黑)与秀丽体;最小的字粒是用作内文字的6号(也有用新5号的),图像说明用5号字,标题字则选用4号、3号、2号、大号、初号,至头条新闻标题的特号字。想用更大的标题字而没有现成字粒,必须用制作锌版方式进行(图像、照片亦然)。

字粒按其大小分别放在不同的字盘内。字盘设计没有固定规范,字盘的摆放方式分平放式、抽屉式和人字架式。

将字盘平放在桌面或抽屉,仅适合每次用小量字粒的小件印刷,报社每天检字数以万计,会采用人字架式的字盘。港澳报社用的人字架式字盘有上海盘与广东盘之别,但大致是一样的,只是放字的位置稍有不同。木制字盘内用木条横间为若干行,每行再用木片(或锌片)间成许多个字仓,字仓的高度一样(可放六七个六号字),宽度则按该字的使用率多少而有差异(如「的」、「是」等占位最宽)。字粒放在字仓的位置依常用、部首、笔划多少的原则,分成一二三级,最常用的居中,其余依次分放在其上下左右。另置冷僻字盘。全部共约有8,000个单字。

打版,在排成一个整版的铅字盘上铺上多层略湿的玉扣纸,以钢丝刷敲打,使铅字的凸凹显现在纸上成型(图右方),再在左方的压版机压实烘干成纸版。
打版,在排成一个整版的铅字盘上铺上多层略湿的玉扣纸,以钢丝刷敲打,使铅字的凸凹显现在纸上成型(图右方),再在左方的压版机压实烘干成纸版。

由于排版有固定的规格,铅字大小也是不变的,因而编辑在处理版面时受到较多制约。比如说,一般四开「大报」的标准,一个版可容纳17,000个6号字(一版分为17栏,每栏100行,每行10字),编辑须按此规格编排多少条新闻、图片,分配位置,标题大小,不足过多要增删内容,发稿时要心里有数。曾见有一位新闻版面编辑,每天发稿都多出两三千字,最离谱一次的是多出7,000多字,浪费了大量劳动力,排字房自然很有意见了。又如一条两栏标题,以两行7个2号字为标准,多了放不下,少了不好看,考验编辑的文字功力。(笔者按:各报的版式设计如分栏、栏高等未尽相同。)

「执友」最怕鬼画符

排字(或称「检字」,粤语叫「执字」)工人(行家称「执友」,亦自嘲为「黑手党」)是排字房中的基层员工,下有学徒,上有排版师傅,最高职位是领班(工头)。

从熔炉提取准备浇在纸型上制作铅版的铅液
从熔炉提取准备浇在纸型上制作铅版的铅液

1960年前的香港,经济环境不好,找工作不易,许多手艺行业设有学徒制,学习期间没有(或只发象征性的)薪水,还要给领班学费(一次性),才可「学师」,如果资方提供伙食,更要按月交付「米饭钱」,两三年后「满师」成为「大工」(正式工人),开始领薪水;如果师傅认为学徒不及格,需要「补师」一年,那学徒在这一年内属「小工」,领约一半的薪水。排字行业也曾有学徒制,但踏入1960年代就普遍实行有薪在职培训了。

报社排字工人的工作就是按领班发来的稿件内容,把字粒检出来,排成一行行,然后交到下一工序――排版。

「执友」在排字房内站着,左手执着「字托」(广东行话音「的」,来源未考,见右图),手指夹着稿件,于面对的一组字盘内执字,字盘大约放有6,000个单字及符号标点,基本上已可满足一般文稿的需要。「执友」只须略为移步即可信手拈来,而不需要大范围走动(平放式)或推拉抽屉,省时省力。遇有4级以上的冷僻字,才到冷僻字盘(部份就在脚边)内找。

半机械化的浇铅铸版
半机械化的浇铅铸版

「执友」不仅要求对字粒的位置记得熟,眼看稿件,手即到字位,尤其要有相当的识字、辨字能力。所有稿件都是手写,每个人所写的字形都不一样,有的潦草如「鬼画符」,一般人是看不懂的,看惯了的工友也要根据上文下理推断,才可顺利排好。字体特别难辨的作家所写稿件,都有专人「侍候」。

字托
字托

从打样到车版

排字工排好字,接下来是打稿(小样)给校对、编辑修改增删,然后交到排版师傅去改稿、排版。由于整个版面以至每一栏、每一行的尺寸(字数)都有规定,故编校每增删一个字,都要逐个字粒移动,直到下一分行。

修改好小样,排版师傅将所有排好的稿件集中放在大铁盘,按编辑在划版纸上的指示,将各条稿件放在指定位置(这工序叫组版或拼板),把固定大小的版面填满,用手按捺摇动盘上的字粒进行检查,如有松动或斜歪之处,要楔入铅片调整。组版完成后,打印大样给校对、编辑乃至总编辑审阅,改清之后,将整个版面锁紧,进入下一工序――打版。

车版,用机器修版,车去多余之处。
车版,用机器修版,车去多余之处。

排好版只是完成制作报纸的第一部份,后面还有印刷。如果是平摆机印刷,只须将整盘铅字移放到印刷机的平台上即可。我进报社的时候,已经采用滚筒(轮转)机印刷,工序要多一些:1、打版。在排好的铅字版上铺上多层玉扣纸,均匀喷洒上清水,让纸张略为湿润,然后用钢丝刷匀力拍打版面,让版上每一颗铅字的凸位陷入纸上,再用压版机压实,保证铅字陷入纸内的深浅一致,随后烘干成纸版;2、制版(或称倒版)。将纸版放到半自动的制版机,注入铅液,制成半圆形的铅版;3、车版。冷却后的铅版要进行修版,清理多余的铅块,才可以装上印刷机印刷。

人手修版,处理细微之处。图中半圆形的铅版修好后,将嵌在滚筒印刷机上。
人手修版,处理细微之处。图中半圆形的铅版修好后,将嵌在滚筒印刷机上。

即雕冷僻字不外传

字粒用过之后会用火水(煤油)略为洗刷,逐颗归复原位,以便再用,称为「还字」。这个工序可以直接用新铸字粒代替。

字粒用多了会磨损消耗,必须更换,需要用机器铸字补充。具规模的报社会购置铸字机,聘请专职工人铸字,否则向铸字公司购买。1965年前,晶报设在威灵顿街时期,还没有购备铸字机,增补字粒要向同一条街上的永成铸字公司下单买货(不管字粒大小,以重量计价;弃用的字粒可计价退还)。报社迁到湾仔皇后大道东后,购置了铸字机,才不假外求。

在1970年代之前,香港的报社集中在中上环,故规模最大的铸字厂也集中于此,如博文铸字有限公司 (砵典乍街)、 建国铸字公司(结志街)、永成铸字所(威灵顿街)、达兴铸字公司(卑利街),然后是湾仔区,如友联铸字厂(春园街)、ABC 铸字公司(星街)、李均记(汕头街)。

中文打字机(网络照片)
中文打字机(网络照片)

1985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列单字约65,000个,而印刷用字盘只有约8,000个单字,如果文稿中出现字盘没有的冷僻字,只能即时雕刻字粒应用。在小如火柴头6号字的铅粒上,刻上笔划繁多,线条粗幼一致的反写字,是一门特殊工艺,只有专门的刻字师傅才能胜任。由于情况少有,仅几家大报社聘有全职的刻字师傅,其他在有需要时才请师傅帮忙,以散件计酬。在50到80年代的香港,刻字师傅不到十个人,其中多是上海人,仅一两个广东人。传统中,雕刻铅字技艺是不传外人的,故这些刻字师傅不少是父子、兄弟关系。偶有非亲属的,则行学徒制,至少无薪三年,期内受教时间少,为师傅做杂务多。

卅年河东卅年河西

香港排字工最辉煌的时代在战后到1980年代中。为逃避战争,上海不少出版界好手到了香港,为出版印刷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1950年代后经济慢慢复元,商业印刷渐增,而报社的增加亦带动印刷产业,特别是对排字工人的大量需求。在1970年代的高峰期,香港中英文日晚报多达70家,不论规模大小,都少不了排字部,此时的报章已不仅每天出纸一两张,许多「大报」都出纸三四张或更多,自然要增聘大量排字工人,当时排字工十分抢手,不乏兼职机会,许多工友做两份工,收入倍增,连带锌版制作与铸字公司也是一片兴旺。排字工的好景长达30年,为其他行业工友所羡慕。

将用过的铅版翻熔,用作铸造铅字或铅版。
将用过的铅版翻熔,用作铸造铅字或铅版。

澳门印刷业的发展情况与香港差不多,只是澳门没有作商业经营的铸字公司,只有官印局(印务局前身)、华侨报、澳门日报购置铸字机自用,其他公司要向香港或澳门的代理购买字粒。此外,澳门也缺乏雕刻铅字师傅,只能请雕刻图章的师傅顶替,且笔划多的6号字未必雕得出来。遇有字盘没有,又找不到师傅即时雕刻的冷僻字,报纸上就有「武空(上明)」(无「曌」字粒)、「以 ● 代铿」(有其字粒但不够用)的表达方法。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中文打字、植字技术相继为港澳一些报社采用,预告铅印技术末日即将到来。1990年代中,汉字电脑输入及排版技术普及,数码化印刷时代来临,排字工可谓遭「连根拔起」,报社的排字、排版、制作锌版到铸字、打版、制作铅版的一条龙印前工种都遭淘汰了。从1990年到2020年这30年,整个印刷业在电子平台的兴起中,也须与时俱进、另辟蹊径才能生存发展。

铸字机。人手放入字模,自动注入铅液铸字。
铸字机。人手放入字模,自动注入铅液铸字。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青年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香港晶报社提供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