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 澳門當代地標
澳門雜誌
140期
  • 澳門文化中心的整體建築以純幾何形體組織

  • 博物館大樓「中庭」以鋼結構坡道連貫各樓層

  • 澳門文化中心由博物館大樓與會議大樓兩座主體建築組成,大樓之間留出一個「廣場」,成為公眾散步、休憩的地方。

  • 文化中心 澳門當代地標

  • 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大樓設計獨特(資料圖片)

  • 會議大樓入口大廳採用了頂部透光設計,彷彿形成一個室內「中庭」。

  • 澳門文化中心採用石塊、鋁板與玻璃幕牆建設,給人簡約與現代的感覺。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文化中心 澳門當代地標
文化中心 澳門當代地標

自2014年,筆者在此專欄介紹過不少澳門的歷史建築,卻很少談及現代建築的設計。澳門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新舊建築並存的城市,部份有價值的現代設計,雖然並未獲評為文化遺產,卻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與技術。筆者計劃在未來多介紹澳門的現代設計,讓大眾對澳門城市現代化的一面有更多理解。今期就介紹1999年落成的澳門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表現新澳門

澳門文化中心坐落澳門半島東側的新口岸填海區(俗稱「皇朝區」),該地段是20世紀90年代填海造地而成。澳門文化中心的位置,正處當時填海地段的邊角,建築物原是該區海岸線的一座重要地標性建築。隨着近二十年的城市發展,文化中心附近已經有填海的新造地及建築物,中心退在新建築的後面,這情況影響了對該建築物原本設計的理解。

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大樓設計獨特(資料圖片)
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大樓設計獨特(資料圖片)

從最初的設計效果圖可以知道,澳門文化中心坐落海邊,其北面只有一條在海上建造的行車道,其南側預計興建高層商務樓宇,澳門文化中心的建築形象,正正要表現踏入21世紀的新澳門,而澳門文化中心的背後,是代表舊時代的東望洋山及附近的臨海區。

由於帶有這樣的設計目標,澳門文化中心的建築採用了受現代主義影響的設計語言,建築物整體以純幾何形體組織,外部採用石塊、鋁板與玻璃幕牆,給人簡約與現代的感覺,與1980、1990年代在澳門流行的「後現代」(註1)設計形成鮮明的對比。

澳門文化中心由博物館大樓與會議大樓兩座主體建築組成,大樓之間留出一個「廣場」,成為公眾散步、休憩的地方。
澳門文化中心由博物館大樓與會議大樓兩座主體建築組成,大樓之間留出一個「廣場」,成為公眾散步、休憩的地方。

設計反映中西文化並存

負責建築設計澳門文化中心的是居澳葡人建築師蘇東坡(António Bruno Soares)、柯萬鑽(Irene Ó)建築師及其團隊。

建築師對文化中心的總構思提到:「澳門文化中心為現代設計的建築物,對本澳文化事業而言,此項工程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亦是本澳市民期盼已久的項目,尤其是自賈梅士博物館關閉以來,已沒有建設其他博物館以取代之,直至最近所建成的大炮台博物館。」(註2)

「毫無疑問,澳門文化中心在其形象、城市規劃、建築質量和設施功能方面都反映出政治或文化意義,或雙重意義。對外而言,這是一種形象,因為全世界的城市越來越注重其文化建築,諸如作為經濟文化發展象徴,並為遊客和當地人民服務的圖書館、歌劇院、戲院、城市公園。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像巴黎的龐比度中心或悉尼的歌劇院那樣成為城市的標誌。」

會議大樓入口大廳採用了頂部透光設計,彷彿形成一個室內「中庭」。
會議大樓入口大廳採用了頂部透光設計,彷彿形成一個室內「中庭」。

從建築師的表述,我們可以知道設計者在構思中已有將澳門文化中心設計成能比擬國外著名文化地標,並希望以此作為澳門城市標誌的目標。

對於建築物的外形,建築師認為:「澳門的特殊情況在於存在着長期共存和具有自身動力的兩種不同文化。這兩種文化在歷史上保持獨特性和自己的風俗習慣的同時,給澳門帶來了獨一無二的文化生活。」

因此,建築師在設計澳門文化中心的時候,以建築整體形式體現澳門的文化面貌。澳門文化中心由博物館大樓與會議大樓兩座主體建築組成,隱喻澳門共存的兩種不同文化,並由高於馬路地面的露天廣場連接。當然,地塊所處的幾何形狀影響了建築佈局和主次軸線的方向,尤其是兩座主體建築物縱向軸線的夾角,以及和海邊馬路轉彎處連接的建築物的圓形平面設計。

澳門文化中心的整體建築以純幾何形體組織
澳門文化中心的整體建築以純幾何形體組織

外觀吸引海空目光

關於澳門文化中心的外觀,建築師特別強調:「文化中心可以從很遠的地方,例如從友誼大橋、從海面、從直升飛機就能看到。」

因此,在用作會議大樓的建築物的樓頂設置了一個大型翼形斜面鋼屋頂,以其弧線造型打破大樓的靜態,並將視線從海邊引向東望洋山古老的燈塔。

處於博物館大樓與會議大樓之間,設計師闢出一個「藝術廣場」,作為澳門文化中心建築物的大廳,供給公眾散步、進行各種活動。而樓梯和斜坡可以作為露天劇場使用,平坦的地方則可當作戶外活動或室外展覽場所。設計師希望:「這樣,廣場成了人民、文化和社會展示的舞台。」

向海的一面,建築師設計了一條跨越馬路、連接「廣場」與海濱走廊的天橋,該鋼結構造型讓人聯想起昔日海邊的漁棚,既是天橋的斜坡,亦是一個架空在海面上的觀景台,帶出澳門城市與海的聯繫。

博物館大樓「中庭」以鋼結構坡道連貫各樓層
博物館大樓「中庭」以鋼結構坡道連貫各樓層

室內設計如詩似畫

室內的設計同樣採用受現代主義影響的簡約風格,灰色花崗石板、白牆、櫻桃木成為建築物內部空間的主要裝飾,另外,文化中心亦大量使用了外露的鋼結構,使空間有別於當時在澳門常見的「後現代」裝潢。

在博物館大樓的內部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在其面向會議大樓的室內「中庭」空間架設了連貫館內各樓層的鋼結構坡道,一方面解決了交通連貫,亦讓公眾從博物館的一層走到另一層之間有一個讓眼睛與腦海「休息」的空間。而該「中庭」的外部採用玻璃幕牆,加上有小孔的金屬百葉,讓外部的光線及景觀恍似隔上一片薄紗的朦朧,充滿詩意。

會議大樓的內部同樣採用簡約設計風格,入口大廳由於頂部透光亦形成一個室內「中庭」,陽光隨時間轉移在白牆上,上演光影變奏,形成像水墨般的抽象效果。

澳門文化中心是20世紀末澳門大型的現代建築設計項目,儘管其周邊環境已經改變,但其現代簡約及地標式的設計,代表了澳門城市發展的一個時代。

澳門文化中心採用石塊、鋁板與玻璃幕牆建設,給人簡約與現代的感覺。
澳門文化中心採用石塊、鋁板與玻璃幕牆建設,給人簡約與現代的感覺。

註1:後現代主義建築(Postmodern Architecture)起源於1960年代,並盛行於1980及1990年代,被視為對現代主義建築簡樸、拘謹及缺乏多樣性的一種批判。後現代主義採用各種古典裝飾,運用變形、分裂、刪節、誇張、矛盾等手段使裝飾充滿趣味性和象徵性。在澳門,1990年代落成的財政局大樓及營地街市大樓都受該風格影響。

註2:指位於大炮台的澳門博物館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文:呂澤強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