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文化傳遍世界 澳門醬園有三家逾百年
澳門雜誌
133期
  • 甘草檸檬

  • 優質的話梅售價可達數百元一磅 

  • 有百多年歷史的和昌是目前唯一在澳門生產的醬園 

  • 李錦記在澳門發跡的老店

  • 和昌仍用算盤計算,用花碼字記賬。

  • 提督馬路百花魁曬場,工人在曬涼果(1971年,歐平攝) 

  • 中華美食文化傳遍世界 澳門醬園有三家逾百年

  • 工人於醬園製作醬油(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醬園的曬場(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中華美食文化傳遍世界 澳門醬園有三家逾百年
中華美食文化傳遍世界 澳門醬園有三家逾百年

醬,是烹煮食材或進食時添加的調味品,中國人用醬料調味,已有幾千年歷史。烹調方式從烤食進步到蒸煮的年代不久,基於對食物的香、味的要求提高,醬就被研發出來。大約在宋代,人們已把醬列為日常生活中開門七件事之一,可見醬之於食物的重要。

釀造醬料技術上溯二千多年

雖然醬的釀造會用上食鹽,但其原理在於透過發酵的作用,分解原材料之中的蛋白質而產生甘美的鮮味和濃郁的香氣,於烹煮或佐饍時加入食材之中調味。

大多數用麥、豆、果子以至用魚蝦、肉類製成的醬,都呈糊狀,以液態取用的有豆類經發酵製成的醬油(古稱「醬清」,粵語叫「豉油」)與用魚製作的魚露。

工人於醬園製作醬油(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工人於醬園製作醬油(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到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03年),醬料製作已有一定水平,品類亦不少,而最遲成書於漢代的《周禮》,其《膳夫》篇有云:「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即饈,美食也)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可見當時醬料品種已相當豐富,而醬料的製作管理,還設專職官員掌管其事。

各式各樣的醬和各種食物相搭配,經不斷嘗試,久而久之,某食物配某醬就約定俗成,隨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被認為是不懂飲食文化,這或許就是孔夫子「不得其醬不食」的真義吧?舉例來說,漢儒馬融注「不得其醬不食」:「食魚膾非芥醬不食(吃生的魚片沒有芥末就不吃)。」(日本人吃生魚片佐以辛香的嗆鼻的山葵末亦如出一轍。)

經過幾千年的傳播發展,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各地又有其獨特風味的醬料,如說品種逾千,絕非誇張。

醬園的曬場(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醬園的曬場(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李錦記發跡始自澳門

醬料的種類繁多,通常是在材料中加入糖、鹽、酒等,經過發酵、日曬等程序製成。由於工序並不簡單,工藝更非容易掌握,一般人家乃至食肆所用的大部份醬料,都由專業的醬園供應。

雖然未找到具體的歷史資料,但基於醬乃日常飲食所需,不妨推想,澳門的醬料製造業也有很久的歷史,產品以適合廣東人的飲食習慣為主。發展到1930〜1940年代,澳門有廿卅家醬園,遍設於各區,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如今只剩下五六家,其中最著名的三家都有過百年歷史。

澳門醬園最為有名的首推李錦記。李錦記由李錦裳於1888年在珠海創設,以蠔油為主打,1902年遷來澳門,此後業務發展順利,銷售網路日益擴大,1932年將總部遷往香港,發展至今,跨越了三個世紀,成為一家具有全球網路的跨國多元化企業,生產基地遍及香港、新會、廣州、福州、大連等地甚至美國、馬來西亞,除招牌產品蠔油之外,兼及各種醬料,且不斷研製專為特定菜式配製的方便醬料,產品超過200種,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更「衝出宇宙」。在中國「神舟九號」太空任務中,有5款李錦記醬料為太空人帶來「如家」口味的太空餐。當李錦記銷售點在全世界遍地開花的今天,其在澳門逾百年的老店仍屹立不倒,展示着這匠心企業的百年傳承。

李錦記在澳門發跡的老店
李錦記在澳門發跡的老店

百花魁涼果名聞海外

目前在澳門享負盛名的醬園還有兩家老字號――同益百花魁醬園與和昌醬園。

「百花魁」創設於廣東新會,1900年遷來澳門,並改名為「同益百花魁」。其中「同益」代表醬油生產部,而「百花魁」標誌涼果生產部。1950年前後,筆者五六歲時已認識「百花魁」這牌子。當年隨祖父乘搭渡輪往香港時,船上就有人叫賣「百花魁」生產的涼果「王母蟠桃」,乘客買來除了以防暈船浪,更多的是作為手信帶回香港。

百花魁遷來澳門之初,在十月初五日街設立生產作坊與門市,由於在新會時期已薄有名氣,在澳業務快速發展,產品很快銷到香港、台灣、東南亞諸國。後來因應發展需要,將工廠與曬場擴充至沙梨頭海邊街佔地7至8畝的場地。到1990年代,因土地成本上漲,乃將生產場地遷回新會,澳門方面專責門市經營、市場推廣、企業管理,目前由第四代傳人呂偉文負責。

提督馬路百花魁曬場,工人在曬涼果(1971年,歐平攝) 
提督馬路百花魁曬場,工人在曬涼果(1971年,歐平攝) 

澳門生產僅和昌一家

相對於百花魁的進取,同樣有超越一世紀歷史的和昌醬園顯得低調。

自創立時就設在果欄街的和昌,百多年的老房子似乎無大改動,只是在風雨洗刷下變得有點殘舊。「依舊」的不僅是「門庭」,還有那生產方式、工具(如祖傳的大瓦缸)、工藝、流程,甚至經營模式、記賬方法都如初建之時。老掌櫃仍是飛快地撥弄着黑亮的算盤珠,以「蘇州碼子」(以〡 〢 〣 〤〥 〦 〧 〨 〩 十對應一到十的阿拉伯數字,又稱花碼字)記數在舊式賬簿上面。

和昌仍用算盤計算,用花碼字記賬。
和昌仍用算盤計算,用花碼字記賬。

和昌雖然低調,在飲食界可是無人不知。和昌是今日澳門唯一一家有工廠牌照,在澳門生產醬料的醬園。其聞名的醬油及醬料產品,百多年來味道始終如一,也一直受食肆之樂用,客戶更包括西餐廳及日式料理,業務相對穩定。

不過,和昌今日的陳姓當家年屆望八,精神尚佳,惟體力大不如前,精明的賢內助轉出店面主持大局,以及幾名老伙計協助,方勉強應付日常業務。而這一行的師傅難找,新入行者少,申請外地僱員也不容易,所以,雖然業務大有發展空間,礙於人手問題無法解決,守住目前的生意於願已足。

有百多年歷史的和昌是目前唯一在澳門生產的醬園 
有百多年歷史的和昌是目前唯一在澳門生產的醬園 
 
唐宋時期涼果已盛行

醬園除了生產醬油、醬料和酒、醋之外,通常也製作涼果,涼果的產值基本上都佔總值近半甚至到六成。

中國製作涼果也歷史悠久,至遲在唐宋年代已經十分盛行,源起於北方農民將賣不出去的果子,用曬、醃、蜜餞等辦法儲存起來,供送茶、下酒之用,後來發展為零食(粵語或稱「口果」、「口漉濕」),傳到廣東則有其特色,稱為廣式涼果。

涼果的原材料基本上全是果子:梅子、杏子、李子、枇杷、葡萄、黃皮、龍眼、荔枝、無花果、楊桃、三稔(楊桃)、草莓、水蜜桃、金桔、橄欖、油柑子、山桔、柚子、山楂、芒果、菠蘿、檸檬、柑皮(陳皮)……還有蔬菜類的薑、佛手瓜等等。

涼果的製作分日曬、鹽醃、蜜餞三大類,按不同的果子與成品需要,決定用哪種方法與工藝去製作,通常要廿到卅天始能「出缸」,製作出乾身與微濕的兩類產品,沒包裝的會在自家門市店銷售,同時批發給小商販,經作零售包裝的則可進入超級市場與手信店分銷。 

 

涼果除了作消閒零食,許多兼有藥效,如柑桔、梅有治扁桃腺炎的作用;山楂、鹹三稔、鹹柑桔沖水飲用,可治喉嚨痛;陳皮有化痰作用等等。

筆者幼時,家隔壁就是一家醬園的曬場,門口開在哪吒廟斜巷,偌大的院子,放着一個個大瓦缸,靠着一邊牆處是平房,作辦公與貨倉用。在1950年代,筆者上學都會經過這曬場。有一天,大着膽子推開虛掩的木門走進去看看,一位伯伯見到我,就問:「小朋友,幹甚麼啦?」我答問:「有沒有鹹檸檬賣?」「你買多少?」知道這醬園曬場一般只做批發生意而不設零售,所以有點膽怯地說:「兩毛錢。」伯伯微笑一下,並不言語,自顧用一角舊報紙包了幾塊鹹檸檬遞給我,似乎比零售商販的多了一倍,心裡暗喜,忙遞上兩毛錢,接過檸檬,跑着出來,好像怕伯伯後悔給我這麼多。沒多久之後,這醬園曬場關門了,原來是政府收回這地皮,改建為公務員宿舍,即國華大廈。

涼果之中,我更愛吃各種不同味道的薑。也許那時血氣旺盛,而薑則有促進血液運行的作用,每次吃了那一小包薑,就會流鼻血,屢試不爽,但我也不當一回事,照吃不誤。

優質的話梅售價可達數百元一磅 
優質的話梅售價可達數百元一磅 

「鹹酸」工夫少利潤高

醬園用糖鹽醃製日曬的涼果,需要三四個星期才能出售,同樣是零食,也是用蔬果做原料、坊間稱作「鹹酸」的,則製作簡單許多,僅用鹽、糖、醋浸製,一天半日可成,是一門成本低、工夫少、利潤高的行當。

「鹹酸」的原材料與涼果有異同,依季節性而有木瓜、芒果、南華李、楊桃、桃子、沙梨、油子、青瓜、蓮藕、蒜頭、蕎頭、大芥菜、蘿蔔、甘筍、沙葛、子薑(椰子夾酸薑)……,全都是品質最佳的時令蔬果。

「鹹酸」除了在小商店售賣,往日也有挑擔上街的流動小販專賣「鹹酸」,筆者幼時街坊中就有這樣一位伯伯,其子是我們的玩伴,一眾玩伴就叫他「鹹酸斌」。

小孩都愛零食,包括「鹹酸」,哥哥愛吃酸蒜頭,我則除了蒜頭,各種「鹹酸」都可以。有時候錢少又想多吃點,就會買「雜菜」,那是不成型的各種蔬果混在一起,一毛錢就有一大包。

在今天,也許因為新派零食搶佔市場,全澳門賣「鹹酸」的小販只有四五檔了。

醬園涼果業是澳門的傳統手工業之一,上世紀初,本地工業不發達,而填海造地和農田荒地被夷平,大量土地閒置,可作為理想的曬場,成就了醬園涼果業的興旺發展,在1930〜1940年代,發展至廿多家,直至1960年代初,澳門的醬園業就開始日走下坡。

甘草檸檬
甘草檸檬

文章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青年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