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车自行车三轮车与大板车 人力公共交通工具零污染
澳门杂志
140期
  • 手车自行车三轮车与大板车 人力公共交通工具零污染

  • 今天,停在葡京酒店外等待游客雇请的三轮车。

  • 昔日外国游客乘三轮车游西湾(网络照片)

  • 昔日载客自行车、载货人力车经过内港街头。(网络照片)

  • 昔日澳门邮政局的邮差自行车队(网络照片)

  • 自行车送货(网络照片)

  • 载货人力三轮车仍偶尔在街头见到

  • 头戴竹帽,身披蓑衣,是雨中人力车夫遮蔽风雨的装备。(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收拾干净的人力车夫在车站等候客人。图中可见车夫都没有穿鞋子。(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1946年,停泊在通商新街等待工作的大板车。(香港摄影师简庆福摄)

  • 1950-60年代新马路,左方的送水自行车、载客人力车、三轮车与右方的巴士、汽车相映成趣。(网络照片)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手车自行车三轮车与大板车 人力公共交通工具零污染
手车自行车三轮车与大板车 人力公共交通工具零污染

澳门基金会的“澳门记忆”文史网(www.macaumemory.mo)早前于网上举办“穿梭畅达.沿途有你——澳门公共交通”图片征集及网上投票,在网上看到的200多张入选图片中,有4张关于三轮车。1960年代以前,澳门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正是各式人力车。

手车19世纪传自东洋

广义的人力车,泛指所有由人力驱动、用轮子滚动前进的车子(包括古代的辇到近现代的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现代狭义的人力车,则专指由日本传入、两个轮子一个座位的载人的手拉车,又称东洋车、洋车、手车、黄包车,在广东俗称车仔。

载人人力车,中国古已有之,多是后推式,日本的是前拉式。1869年,前拉式手车出现于东洋,日本明治政府认定由和泉要助、高山幸助和铃木德次郎3人发明。和泉要助于1870年3月申请营业获准(见茂吕美耶着《明治日本》),未几即流行于日本各大城市。

1874年,法国人米拉将手车引入到上海租界,成立多家公司,以承包方式经营,广招车夫租车载客营生。稍后,内地各大城市纷纷引入,再传至澳门与香港。

1950-60年代新马路,左方的送水自行车、载客人力车、三轮车与右方的巴士、汽车相映成趣。(网络照片)
1950-60年代新马路,左方的送水自行车、载客人力车、三轮车与右方的巴士、汽车相映成趣。(网络照片)

1880年代初,澳门开始出现手车,1883年9月26日,澳葡政府颁行《管理东洋车条例》,规定澳门手车须领牌、注册编号,缴纳规银1大元。车夫要将车内外洗扫洁净。晚上每车必须燃灯一盏,悬于车上,方准往来。又除非人客醉酒,不得拒载。雇用手车价钱亦有规定:每l小时价银3分6(注);在城内(笔者按:指非华人活动范围)行一次,不过l 小时者,亦价银3分6;在城外游行马路,1小时价银7分2;过每半小时加银3分6。如两个人坐车1辆,其价与车夫商允。

后来,澳门手车亦以承包制运营。1894年5月26日,澳门议事公局首次将手车牌照暗票出投,招人承充抽收,其价银以6,500元为底。五福堂区礼以承充之规银每年9,602元,获得承充权利,自该年7月1日起计为期5年。合同规定其手车之号数,至少350乘。车夫向承包商之车行租车营业,每日交租。后因承包商借题加租,又拟滥收押金,引起车夫不满而罢工,经澳葡当局出面调停始息。

至1899年2月4日,澳门公会议准将手车承充合同撤销,拟嗣后不再招人承充,任人领牌自做。每架每年纳牌规银24元,另加牌费银0.75两并印厘(今称“印花税”)0.78两(约共2.13元)。(以上澳门历史资料参见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编着《澳门编年史》)

虽说车夫可以自行领牌,但绝大多数都买不起车,仍得向车行租车营生。

收拾干净的人力车夫在车站等候客人。图中可见车夫都没有穿鞋子。(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收拾干净的人力车夫在车站等候客人。图中可见车夫都没有穿鞋子。(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车夫生活艰苦多独身

手车的出现,因较快捷与车资便宜,很快就取代了轿子而成为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但车夫的生活并不好过,因当年的澳门居民出行,多是“安步当车”,手车生意清淡。就是有生意,依规定的车资一天拉10趟车,才得5角钱,扣除牌费及车租(每日1角5分),仅有2角钱多一点,连个人温饱也不足,故不少车夫是单身汉。更惨的是,长期拉车的劳累,严重损害健康,尤其是一双腿脚,因不断奔跑而劳损,甚至因错步而伤筋折骨,职业寿命难以长久。

比较幸运的车夫是受聘于雇主拉包车,惜是百不得一。包车是富豪的私人座驾,仅供其个人及家人使用。包车有别于营业车,构件都用上等材料制造,许多地方用铜线、钢线装饰,多数漆为黑色,上蜡,打理得光光亮亮,属手车之贵族。

1960年代初,笔者曾在香港中环见到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外面各停泊着一辆这样的包车,想是这两公司老板所有。那时,大老板自会有私用汽车,包车仅用于中上环一带活动。

头戴竹帽,身披蓑衣,是雨中人力车夫遮蔽风雨的装备。(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头戴竹帽,身披蓑衣,是雨中人力车夫遮蔽风雨的装备。(若瑟•利维士•罗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自行车尾载客货来往岐澳

继东洋手车之后,自行车(又叫脚踏车、自行车)也在港澳成为公众代步工具,称为“搭自行车尾”。

澳门的营业自行车多用英国产载重自行车,在后面的货架上加装一块长方形木板,上铺软垫,让客人坐得舒服一点。香港的载客自行车则加长了车身,又加装了乘客的脚踏与扶手,客人跨坐,更为安稳。“搭自行车尾”收费与“车仔”相若,以其较灵活快捷,故亦受欢迎。比手车优胜的是,澳门营业自行车可以经关闸出入内地,客路更广。

据唐思着(澳门)《风物志》(1994年出版)说,“据闻,在三四十年代,营业自行车不但行走市内,还远赴邻近中山的村乡,至1951年初才被禁止进入内地。”而据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所编着《澳门编年史》资料,发生于1947年7月29日的朱文彬事件,可证营业自行车来往澳门与内地之间乃属平常之事。

自行车送货(网络照片)
自行车送货(网络照片)

话说朱文彬原为中山县民,向因家境赤贫,以骑自行车搭载客货为业维持生计。事发当日,朱文彬骑自行车搭载乘客郭棠1名由香洲赴澳门。迨至关闸内附近,被葡警苏沙(Daniel de Sousa)喝令停车,朱文彬因耳聋,未能及时停车。该葡警竟然不问情由,拳殴朱氏晕倒在地,朱文彬因被击中肋部要害,送抵山顶医院即已毙命。中山县各机关及民众团体以及港澳同胞,莫不为之愤慨。7月30日,中山县民自动封锁澳岐交通及一切贸易。澳门政府初不予理会,后经外交部驻澳专员交涉,澳门警察厅即将当日出勤关闸的军警全部拘禁,个别审问,查出第281号葡警苏沙为殴毙朱文彬之凶手,立即移交法院惩办,并答应对死者家属给以抚恤与赔偿(后完成给付遗孀抚恤金1万元、治丧费600元,并立协约,抚养遗孤子女两名至20岁、教育至高中毕业)。此一风波方渐平息。

除了载客货营业,自行车亦广为官方与民间用作代步及运输。不少中小企业购置自行车用作运送小量货物,多个政府部门员工获配自行车出勤,邮政局就设有自行车队供邮差派信。送货自行车通常会在前轮上方加装铁网箱,或在后轮车架上放置活动之木箱以载货。笔者在文具店当童工时,就经常踩自行车送货。一些个体经营者也以自行车送货,如报贩会踩自行车送报,送水工在载重自行车货架加装(或临时系上)两条坚实木枋,用以吊挂两桶水在后轮两旁,踩车送交用户。

昔日澳门邮政局的邮差自行车队(网络照片)
昔日澳门邮政局的邮差自行车队(网络照片)

载客三轮车绚烂归平淡

继手车及自行车之后,三轮车于1948年传入澳门,它是自行车与手车的混合改进版,1951年澳葡政府正式批准三轮车投入公共服务。

不论对车夫还是乘客,三轮车都比手车、自行车优胜。三轮车夫坐着踩车,双脚不着地,不用在冬天冷冻夏天炙热的石头路上奔跑,大大地减少劳损;车体在惯性作用下,踩起来比拉手车省力,速度也胜过手车;座位较宽,可坐两名成年人,乘客坐得比自行车稳妥舒服,车资与手车、自行车差不多,故大受欢迎,车夫收入亦比一般非技术工人稍高,很快就由几十辆发展到近千辆三轮车,车夫千多人。反之,手车由高峰时期的千余辆减少至1958年的700辆。营业自行车则由1950年代前后的600多辆减少到1960年代的几十辆。

三轮车不但受本地居民欢迎,外来游客也乐于雇用三轮车游览市容、观光景点。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港产电影,就经常看到片中人物坐三轮车在南湾、西湾、观音堂、妈阁庙悠闲游览的片段。

三轮车雄霸澳门公共客运市场二十多年,随着社会发展,私用机动车逐渐普及,公交车路线亦增多及班次加密,到了1970年代,三轮车生意开始走下坡,慢慢仅有游客雇用,到2020年,送检的三轮车仅47辆,估计车夫也不足60人。

昔日外国游客乘三轮车游西湾(网络照片)
昔日外国游客乘三轮车游西湾(网络照片)

大板车运载柴米生猪

手车、自行车、三轮车在载送人客之外,亦会载运小量货物以增财源,大量或沉重的货物则由另一种历史悠久的人力车――大板车载运。

大板车长约4米,宽不到2米(也有较小型的),中间有两个大木轮(外裹橡皮)分置左右两侧,车架基本上用厚实的木枋、木板构成,以人力前拉后推方式驱动,用人多少不一,视载货重量而定。在机动货车普及前,一般体大量重的货物(如大米、生猪、鲜鱼、木材、柴炭、食油、煤油等等),乃至家庭购买大型家具、搬家,都要雇请大板车连苦力(搬运工)帮忙。

作为昔日最主要的运货工具,大板车由专业公司经营,它们多设于内港横街,当接到客人下单,会按货量派出不同大小的大板车与搬运工,一并计价,如遇到长期雇用的搬运工不足,再聘临时工帮忙。

今天,停在葡京酒店外等待游客雇请的三轮车。
今天,停在葡京酒店外等待游客雇请的三轮车。

极少商铺购置大板车自用,那些需要经常送运小件货物的店铺(如做批发生意的办馆、杂货店、山货铺),则会置备三轮货车。这种三轮货车与载客三轮车同样以人力踩踏驱动,只是将客座改为货架或有盖货箱,有些且将双轮改在前面,单轮在后推动,车夫同样是坐着踩车,把着货架附设之横杆来转向。三轮人力货车,如今还偶然见到在街道上行走,数量已很少了。

1960年代中期,澳门经济开始发展,商家可以较多资金购买机动货车运货,居民也有余力购买代步的摩托车或汽车,至今,手车和大板车已退出历史舞台,载货自行车和三轮车似“路人甲”般偶尔出现,三轮客车则如“甘草演员”,变身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游览观光用车,衬托往来如流水的机动车辆,同时诉说着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

昔日载客自行车、载货人力车经过内港街头。(网络照片)
昔日载客自行车、载货人力车经过内港街头。(网络照片)

文艺作品的手车夫人生

手车出现后,日本、中国都有不少以手车夫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我最先接触到的是鲁迅的散文《一件小事》,那是在高小课本读到的。文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一段,像电影画面那样,深刻烙印在我脑海。

然后,13岁那年,在域多利戏院看了改编自小说《无法松的一生》的日本电影《手车夫之恋》,里面的雪地景色拍得很美,主角手车夫阿松与新寡女主人似有还无的情感浪漫迷离,我因这部电影成为了三船敏郎的影迷。60年代,香港也拍过几部关于手车夫的电影。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众多关于手车夫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着名而且流传至今的一部。小说和不同版本的话剧、电影,笔者都看了多遍,每一次都大为感动。比起浪漫的《手车夫之恋》,我更喜欢写实的《骆驼祥子》。

1946年,停泊在通商新街等待工作的大板车。(香港摄影师简庆福摄)
1946年,停泊在通商新街等待工作的大板车。(香港摄影师简庆福摄)

注:中国久已用白银作主要交易货币,以两为单位。晚清(1889年)引入“元”为单位(以下为角、分)铸造银元硬币,规定1元相等于白银7钱2分(0.72两),一角钱为7分2厘,三分六就是半角钱。当时在广州的商行栏口内部常用暗语议价,以防他人知晓。流传最广的一种是“之辰代码”暗代数字,依次为“之”(1)、“辰”(2)、“斗”(3)、“苏”(4)、“马”(5)、“零”(6)、“侯”(7)、“装”(8)、“弯”(9)、“享”(10)。因此半角钱的“三”分“六”便叫作“斗零”。

这种代码为各行商铺广泛使用于记下进出货价,除行业通用者,多自有一套。笔者当童工的两家文具店就分别为:(由1到10)可明高北斗 大义到南天;人无文不雅 生有乐得趣。皆嵌入了店名。

由于通货膨胀,五分(港澳据外语音称为“仙”)硬币失去流通价值,几十年前开始在市面消失,“斗零”这叫法仅仍存于女士所穿的高跟鞋“斗零踭”,以其鞋跟大小似“斗零”硬币也。

载货人力三轮车仍偶尔在街头见到
载货人力三轮车仍偶尔在街头见到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