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 澳门当代地标
澳门杂志
140期
  • 澳门文化中心的整体建筑以纯几何形体组织

  • 博物馆大楼“中庭”以钢结构坡道连贯各楼层

  • 澳门文化中心由博物馆大楼与会议大楼两座主体建筑组成,大楼之间留出一个“广场”,成为公众散步、休憩的地方。

  • 文化中心 澳门当代地标

  • 澳门文化中心会议大楼设计独特(资料图片)

  • 会议大楼入口大厅采用了顶部透光设计,彷佛形成一个室内“中庭”。

  • 澳门文化中心采用石块、铝板与玻璃幕墙建设,给人简约与现代的感觉。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文化中心 澳门当代地标
文化中心 澳门当代地标

自2014年,笔者在此专栏介绍过不少澳门的历史建筑,却很少谈及现代建筑的设计。澳门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融、新旧建筑并存的城市,部份有价值的现代设计,虽然并未获评为文化遗产,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技术。笔者计划在未来多介绍澳门的现代设计,让大众对澳门城市现代化的一面有更多理解。今期就介绍1999年落成的澳门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表现新澳门

澳门文化中心坐落澳门半岛东侧的新口岸填海区(俗称“皇朝区”),该地段是20世纪90年代填海造地而成。澳门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处当时填海地段的边角,建筑物原是该区海岸线的一座重要地标性建筑。随着近二十年的城市发展,文化中心附近已经有填海的新造地及建筑物,中心退在新建筑的后面,这情况影响了对该建筑物原本设计的理解。

澳门文化中心会议大楼设计独特(资料图片)
澳门文化中心会议大楼设计独特(资料图片)

从最初的设计效果图可以知道,澳门文化中心坐落海边,其北面只有一条在海上建造的行车道,其南侧预计兴建高层商务楼宇,澳门文化中心的建筑形象,正正要表现踏入21世纪的新澳门,而澳门文化中心的背后,是代表旧时代的东望洋山及附近的临海区。

由于带有这样的设计目标,澳门文化中心的建筑采用了受现代主义影响的设计语言,建筑物整体以纯几何形体组织,外部采用石块、铝板与玻璃幕墙,给人简约与现代的感觉,与1980、1990年代在澳门流行的“后现代”(注1)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

澳门文化中心由博物馆大楼与会议大楼两座主体建筑组成,大楼之间留出一个“广场”,成为公众散步、休憩的地方。
澳门文化中心由博物馆大楼与会议大楼两座主体建筑组成,大楼之间留出一个“广场”,成为公众散步、休憩的地方。

设计反映中西文化并存

负责建筑设计澳门文化中心的是居澳葡人建筑师苏东坡(António Bruno Soares)、柯万钻(Irene Ó)建筑师及其团队。

建筑师对文化中心的总构思提到:“澳门文化中心为现代设计的建筑物,对本澳文化事业而言,此项工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亦是本澳市民期盼已久的项目,尤其是自贾梅士博物馆关闭以来,已没有建设其他博物馆以取代之,直至最近所建成的大炮台博物馆。”(注2)

“毫无疑问,澳门文化中心在其形象、城市规划、建筑质量和设施功能方面都反映出政治或文化意义,或双重意义。对外而言,这是一种形象,因为全世界的城市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建筑,诸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象征,并为游客和当地人民服务的图书馆、歌剧院、戏院、城市公园。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像巴黎的庞比度中心或悉尼的歌剧院那样成为城市的标志。”

会议大楼入口大厅采用了顶部透光设计,彷佛形成一个室内“中庭”。
会议大楼入口大厅采用了顶部透光设计,彷佛形成一个室内“中庭”。

从建筑师的表述,我们可以知道设计者在构思中已有将澳门文化中心设计成能比拟国外着名文化地标,并希望以此作为澳门城市标志的目标。

对于建筑物的外形,建筑师认为:“澳门的特殊情况在于存在着长期共存和具有自身动力的两种不同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保持独特性和自己的风俗习惯的同时,给澳门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活。”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澳门文化中心的时候,以建筑整体形式体现澳门的文化面貌。澳门文化中心由博物馆大楼与会议大楼两座主体建筑组成,隐喻澳门共存的两种不同文化,并由高于马路地面的露天广场连接。当然,地块所处的几何形状影响了建筑布局和主次轴线的方向,尤其是两座主体建筑物纵向轴线的夹角,以及和海边马路转弯处连接的建筑物的圆形平面设计。

澳门文化中心的整体建筑以纯几何形体组织
澳门文化中心的整体建筑以纯几何形体组织

外观吸引海空目光

关于澳门文化中心的外观,建筑师特别强调:“文化中心可以从很远的地方,例如从友谊大桥、从海面、从直升飞机就能看到。”

因此,在用作会议大楼的建筑物的楼顶设置了一个大型翼形斜面钢屋顶,以其弧线造型打破大楼的静态,并将视线从海边引向东望洋山古老的灯塔。

处于博物馆大楼与会议大楼之间,设计师辟出一个“艺术广场”,作为澳门文化中心建筑物的大厅,供给公众散步、进行各种活动。而楼梯和斜坡可以作为露天剧场使用,平坦的地方则可当作户外活动或室外展览场所。设计师希望:“这样,广场成了人民、文化和社会展示的舞台。”

向海的一面,建筑师设计了一条跨越马路、连接“广场”与海滨走廊的天桥,该钢结构造型让人联想起昔日海边的渔棚,既是天桥的斜坡,亦是一个架空在海面上的观景台,带出澳门城市与海的联系。

博物馆大楼“中庭”以钢结构坡道连贯各楼层
博物馆大楼“中庭”以钢结构坡道连贯各楼层

室内设计如诗似画

室内的设计同样采用受现代主义影响的简约风格,灰色花岗石板、白墙、樱桃木成为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主要装饰,另外,文化中心亦大量使用了外露的钢结构,使空间有别于当时在澳门常见的“后现代”装潢。

在博物馆大楼的内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其面向会议大楼的室内“中庭”空间架设了连贯馆内各楼层的钢结构坡道,一方面解决了交通连贯,亦让公众从博物馆的一层走到另一层之间有一个让眼睛与脑海“休息”的空间。而该“中庭”的外部采用玻璃幕墙,加上有小孔的金属百叶,让外部的光线及景观恍似隔上一片薄纱的朦胧,充满诗意。

会议大楼的内部同样采用简约设计风格,入口大厅由于顶部透光亦形成一个室内“中庭”,阳光随时间转移在白墙上,上演光影变奏,形成像水墨般的抽象效果。

澳门文化中心是20世纪末澳门大型的现代建筑设计项目,尽管其周边环境已经改变,但其现代简约及地标式的设计,代表了澳门城市发展的一个时代。

澳门文化中心采用石块、铝板与玻璃幕墙建设,给人简约与现代的感觉。
澳门文化中心采用石块、铝板与玻璃幕墙建设,给人简约与现代的感觉。

注1: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起源于1960年代,并盛行于1980及1990年代,被视为对现代主义建筑简朴、拘谨及缺乏多样性的一种批判。后现代主义采用各种古典装饰,运用变形、分裂、删节、夸张、矛盾等手段使装饰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性。在澳门,1990年代落成的财政局大楼及营地街市大楼都受该风格影响。

注2:指位于大炮台的澳门博物馆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宾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